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書法在當代社會究竟起怎樣的作用?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想,越想越覺得事情很大,它不僅僅是個人興趣愛好或者藝術觀點的問題,而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問題。藝術觀點是不斷變化的,但中國文字的傳承是恒久的,它涉及到我們文明的存廢。
孫曉云作品 朱慶余《觀濤》
尤其在今天,因為書法已經失去普及性和實用性,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書法有很大的誤解。這種誤解,首先就體現在對“書法”的定義上,過去古人學習書法是“認”、“念”、“寫”三位一體,現在這三個部分被完全割裂:認,對漢字的研究,交給了中文系;念,交給了表演系;寫,則交給了美術系。這是很有問題的,中國書法首先是文字,然后才是藝術,結果現在你把文字的內涵都剝掉了,就剩下一個藝術的殼。既然書法是純藝術,那好,誰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,什么都可以冠以“創新”而隨意為之,藝術本身就是選修課。文字可以選修嗎?今天這樣的狀態難道不足以振聾發聵?
孫曉云作品 張若虛《春江花月夜》
我們不要忘記的是,文化是民族的根,對于中華文化,漢字是它的根。沒有漢字,哪來的詩歌、歷史和哲學?中國書法向來不缺少審美依據,博大精深的書法史論,有延續兩千年的完整、縝密的評判標準。我們不妨好好的看一看。如果漢字的書寫內涵都被剝離出去了,成了純藝術,那中國文字可能就要消亡,中華文明也會危在旦夕。所以說,對傳統書法的傳承,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安全問題。
孫曉云作品 蘇軾《論書詩六首》局部
這么多年寫下來,其實我就干了一件我力圖做好但還沒有做好的事,那就是對中國傳統書法傳承的堅持?,F在,老有人在說“你不要背著傳統的包袱,要創新”。恰恰相反,我想說的是:“你還沒有繼承到傳統,不要背上創新的包袱?!爆F在大家把創新完全變成一個包袱了,如果你跟前人寫得一樣,好像就不叫創新了,就會被人嗤之以鼻。這種觀點是很有害的,《詩品》里講:“如將不盡,與古為新”,我覺得很有道理。不能說為了跟爹媽不一樣,你兩個耳朵就得長到頭頂上。
孫曉云作品欣賞
熱圖推薦
孫曉云:中國書法首先是文字,然后才是藝術
看點:22年教練生涯結束?60歲李春江二次創業收場
漢陰縣漢陽市監所召開“五一”期間食品藥品安全工作
歌華有線:曾春先生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申請辭去公